yh86银河国际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 正文

2020我校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4

发布时间:2020-05-12 作者: 浏览次数:

2020我校MFA艺术硕士毕业设计成果展4

 

毕业设计展示专题4: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题

本专题主要设计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共有5组设计作品。作品包括:1)滨湖水幕投影艺术优化设计2)夜景经济下的新媒体城市家具设计3)灯光交互艺术研究4)生成艺术研究 5)新媒体户外音乐节设计。这些作品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城市中的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充分的展现。设计中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特色,体现了公众参与、艺术交互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文化系统、自然地理等要素进行现代化转译,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具有未来科技感的设计作品。

 

毕业设计作品1

论文与设计题目:滨湖水幕投影艺术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以武汉荷花节为例

 

设计者:张萌    指导老师:张健

../Downloads/IMG_9131.JPG

 

设计概要:

设计实践部分结合2019武汉荷花节水幕秀案例,对基于滨湖地区水幕投影艺术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以武汉地域文化与项目情感主基调原则为指导,确定“诗韵武汉•最美荷花”的主题,总结现存地形、光环境、气候等问题,对武汉历史文化、琴台文化特征及武汉发展元素进行提取,艺术化处理到影像内容设计中去,打造出融合自然环境、蕴含地域特色、艺术与科技并存的滨湖水幕投影项目,实现项目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设计成果围绕着文化主导、公众参与、技术优势、人类社会发展四个角度展开,促进了与当地文化旅游的融合、充实了公众参与体验感、突出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多层次优势、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

 

方案展示:

1.建筑与植物元素展示

建筑元素是内容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元素,蕴含着重要的故事性及画面冲击感。为了实现建筑层层生长的视觉效果,将模型建好后分层建组,利用C4D完成制作。

武汉荷花节/现场图视频/照片/宣传、新闻图/荷花节水幕效果图.png

黄鹤楼形象展示

江汉关形象展示

 

武汉的桥文化作为故事中的亮点,在模型制作时避免过度刻画模型细节而失去结构的整体性,在材质上尽量还原大桥的年代感,利用C4D完成在桥面上飞驰的视觉效果。

武汉荷花节/现场图视频/照片/宣传、新闻图/1560215508410.jpg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形象展示

 

植物元素起到转场、烘托氛围等作用,荷花的形象出现频率最高,有多种形态,例如荷花基座、荷花池、粒子特效、绽放冲屏等。

武汉荷花节/现场图视频/照片/宣传、新闻图/树.png

漫游武汉形象展示

 

2.文字元素展示

《登黄鹤楼》是唐代崔颢所作的七言律诗,设计中,将全诗按7字一组,使用C4D制作竖版文字模型,字体选用金色立体质感的样式,呈现大小不一、前后错落、从上落下的效果,并配有其他视觉元素进行点缀。

配图/投影截图/屏幕快照%202020-04-09%2021.46.26.png

《登黄鹤楼》文字形象展示1

配图/投影截图/屏幕快照%202020-04-09%2021.50.25.png

《登黄鹤楼》文字形象展示2

配图/投影截图/屏幕快照%202020-04-09%2021.49.25.png

《登黄鹤楼》文字形象展示3

 

3.项目区域功能划分

项目的水幕搭建场地选择在滨湖的方形花坛水池中,水幕发生器产生半径约20米的扇形水幕。观众区设置在水幕正面区域,分为嘉宾区与普通区,嘉宾区位于正前方10米至20米方形草地内,普通观众区位于正前方30100米的区域内。


 

投影设备放置在水幕后方约15米处,左右两台,保证画面的清晰度。电脑灯与主音响系统设置在水幕左右两侧。

 


 

总结与思考:

由于国内关于滨湖水幕投影设计体系的研究较少,创作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也较为欠缺,能够搜索到的关于水幕投影设计方面的资料较少,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中,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自身学科知识与相关项目实践经验总结而来,再配合国内外成熟的案例调查,总结出的理论观点和看法。

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和创意产业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而水幕投影又融合了多学科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概念,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但我相信,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优质文化内涵,艺术、科技与人们生活的结合趋向常态化,水幕投影的设计与应用方法会逐渐完善。

 

张健老师评语:

课题关注创意文化旅游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实体化与创新应用。通过对投影艺术在滨湖水域环境中的适应性及优化设计方法的探讨,提出具一定创见性的观点与系统的解决路径。其思考及相关设计经验对滨湖水幕投影项目的设计实践具积极的指导性价值。

 

 

毕业设计作品2

论文与设计题目:夜景经济下的新媒体城市家具设计研究  

——以武汉“灯明景靓”示范路段亮化设计为例

 

设计者:陈纯    指导老师:蔡新元

/Users/zmlin/Desktop/WechatIMG132.jpegWechatIMG132

 

设计概要:

对项目路段进行分析,寻找各个路段新媒体可塑区域,确定新媒体城市家具元素在各个路段的设置,针对各个元素、各个路段提出设计要点。全面提取城市文化元素,把抽象的文化与具象的城市家具进行融合,针对项目中的徐东路段进行新媒体城市家具设计。设计中,在保留原始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了夜间功能。从形、色、质等实体设计要素上成为城市文化的具象存在,以声、光、电等媒介传递文化信息,增强人们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将多种科学技术手段以多样的形式应用到城市家具中,为城市家具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变革的动力,通过多样的互动形式让人参与进去,更加具有互动体验感。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武汉城市空间中的城市家具在主题设置、文化性、艺术性、互动体验感和夜间存在感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寻找各个路段新媒体可塑区域,对路段的设计元素进行分析、设置,将武汉特色文化主题运用到项目之中,确定不同路段区域的文化主题。

路段主题分析

新媒体城市家具与传统城市家具的对比

 

徐东路段存在大量道路广场空地和绿化隙地,根据路段主题“军运耀武汉”,拟在徐东路段沿线灯杆设置景观灯饰,在街道广场空地设置组合光座椅和互动光秋千,在未能进行照明亮化的绿化区域设置LED线性灯饰和运动光雕塑,在路段人行天桥桥身设计军运主题的彩色LED平面光图。

路段设计

场地现状

 

徐东路段景观灯饰是在现有路灯杆的基础上安装模块化的灯饰组件,增强亮化氛围,做到模块化、可定制、多组合、多功能,在材料选择上,内胆采用乳白亚克力管,内嵌全彩LED流光灯带,灯光色彩丰富,与军运会标志主题色彩相呼应,外部使用金属栅格板,纹样设计选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仙鹤形象,体现武汉黄鹤文化,同时寓意武汉展翅高飞。

 

徐东路段景观灯饰分析

 

设计中的城市座椅为组合形式,三个一组,根据不同使用需求进行组合变化。在外形上,提取军运会主题色中的蓝、绿、红、黄。座椅转角处进行倒角处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外部采用金属栅格构造,组装简易、方便维修,座椅内部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真空结构,将全彩LED光源、光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配件放置于内部结构之中,在夜晚灯光会亮起,与人互动。

城市座椅分析

在路段街道与广场空地设置新媒体互动秋千,秋千使用钢结构,一个装置设置三个单转轴秋千。秋千顶部的太阳能蓄电板在白天吸收阳光,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在夜间提供给秋千用以灯光互动。秋千座由承载面和底部LED灯具构成,,坐垫内部装置了压力感应器,夜间无人使用的时候秋千底部的光源呈微弱的暖白色,当有人使用的时候,会根据秋千晃动的频率逐渐转变为秋千所对应的主题色。

新媒体互动秋千分析

 

路段未使用泛光照明的局部区域的树木绿植,采用LED线性光灯带点缀,以圆环的形式交错叠加。环状结构灯沿着植被攀升,形成了3个相互重叠的圆形LED灯带结构,象征着徐东路段经济的繁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二者相结合,表达对徐东路段发展的希冀。灯带的色彩可根据节事活动主题需要,任意更改灯光颜色和灯光状态。

 

 

Led线性灯带

 

LED平面光图设置于徐东大街三座天桥桥身。汪家墩天桥的平面光图内容设计以武汉著名地标建筑与兵兵为主要元素;东湖中学天桥以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和29个军运会体育图标为设计元素;岳家嘴天桥以武汉著名旅游景点与吉祥物兵兵为设计元素,通过套图的艺术形式表现武汉城市旅游的魅力。

LED平面光图

 

灯光雕塑四个为一组,选取合适行车转盘绿化区域、车行道绿化带和人行道绿化带进行设置。灯光雕塑造型选取军运会运动图标,使用全彩LED灯珠镶嵌在造型结构之中,配合绿植亮化,营造动感的夜间氛围,呼应商业街区的繁荣景象,为夜间增添更加活跃的气息。

灯光雕塑

 

总结与思考:

由于国内外针对新媒体城市家具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涉及到众多学科,对于超出自身专业范畴的其他学科知识未能有更深入的研究。新媒体城市家具在国内城市空间的运用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受到多方面现实因素影响,在最终设计的时候难免要对部分新媒体技术进行取舍,实际效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会变得更加普遍,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都会体现在新媒体城市家具设计之中,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使城市家具表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夜景经济下的城市家具设计在科学技术层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探索将是新媒体艺术永不止步的前进方向。

 

蔡新元老师评语:

选题研究立足夜景经济发展的角度,归纳总结新媒体城市家具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突出艺术、科技、文化的交叉融合,基于“灯明景靓”示范路段的城市家具元素进行了实践,围绕主题凸显武汉的城市文化,对丰富武汉城市夜景观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毕业设计作品3

论文与设计题目:灯光交互艺术研究

 

设计者:孙锦    指导老师:张健

 

设计概要:

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亮化工程的飞速发展中,城市治理者和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将城市“亮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方式。灯光交互艺术这一新型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它不仅对城市夜景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还能满足现代社会民众逐渐觉醒的参与意识,一时间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亮化过度、千篇一律的灯光交互艺术创作频频出现。如何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设计出符合城市风格和公众意志的灯光交互艺术作品,是当下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灯光交互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灯光交互艺术创作的理论体系,以期为灯光交互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案展示:

1.灯光交互艺术历史

灯光交互艺术的历史脉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萌芽生成阶段——艺术的时间和空间转向。灯光交互艺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由构成主义、立体主义、动态艺术等流派的艺术家在创作试验中萌芽。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波的实验作品《机动构成》使艺术从平面走向空间,从静止走向动态。灯光艺术奠基人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创作的《光——空间调节器》第一次使光成为研究对象,并开始将灯光艺术与动态艺术相结合。随后美国艺术家托马斯·威尔弗雷德在对光的实验性创作中以“Lumia”命名灯光艺术。威尔弗雷德和阿德里安·伯纳德·克莱因等艺术家开始在光线和运动组成的艺术媒介方向上进行实验,在动态艺术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简单利用灯泡闪动的艺术,这是最初期的灯光艺术装置。同一时期,交互艺术的雏形也出现在理论中,如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提出了以时间为中心的艺术可以强化观众的参与等观点。这一时期的灯光交互艺术呈现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作品带有后工业社会风格。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876505169&di=652b0a6b9f64f6e7451c0ee934e97003&imgtype=0&src=http%3A%2F%2Fwww.art536.com%2FAdmin%2FUeditor%2Fnet%2Fupload%2F2014-08-21-37064b647a-135a-4560-8921-2cd24c19f73d.jpg

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波的实验作品《机动构成》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876613728&di=9a0250563bc5b5d1745e184aabac8042&imgtype=0&src=http%3A%2F%2Fp.ananas.chaoxing.com%2Fstar3%2Forigin%2F5660fb2fe4b0e853549e5160.jpg

灯光艺术奠基人拉斯洛·莫霍利·纳吉灯光装置作品《光——空间调节器》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实验探索阶段——艺术媒材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创作普遍带有实验的性质,艺术媒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开始探索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最著名的是1957年开始的艺术运动。20世纪60年代电力时代拉开帷幕,艺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式发光材料、雕塑、镭射光线等新型材料被运用到灯光艺术,艺术从展览馆走向街头,引导观众参与到作品当中。杰弗里·肖、迈伦·克鲁格、罗伊·阿斯科特共同开拓了交互艺术的研究,这个时期灯光艺术和交互艺术开始出现交融的趋势,计算机技术也在这个时期融入灯光交互艺术创作。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878347872&di=79023fc46a7c64df233b406b55f91fac&imgtype=0&src=http%3A%2F%2Fart.china.cn%2Fhaiwai%2Fattachement%2Fjpg%2Fsite8%2F20161116%2F80e6500dc54c19964b4308.jpg

奥托·皮埃内灯光装置作品《光芭蕾》

镭射作品《镭射光线——向伽利略致敬》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交互综合阶段——互动重构灯光艺术,这一时期灯光交互艺术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70年代的灯光交互艺术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明显的政治倾向,指向社会的弊病,如布鲁斯·瑙曼的荒诞风格霓虹灯装置及录像作品。此后灯光交互艺术的范围越来越广阔,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加入电影、电视和录像等新的视觉艺术手段,如白南准将电视运用于艺术创作。8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利用激光、卤素光、发光二级真空管等材料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并在80年代末出现了感应型的灯光技术,利用电脑对灯进行控制,创造出互动型的灯光艺术。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880415997&di=239aad0ac9f876d3d2485bb1cc229f74&imgtype=0&src=http%3A%2F%2Fart.china.cn%2Fzixun%2Fimages%2F2018-05%2F31%2F359204c5-3db1-43a9-89d0-1a81ff4a01be_batchwm.jpg

布鲁斯·瑙曼灯光装置作品《 5个步操男人 》

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重归生活阶段——人与社会的反思。由于90年代初的艺术低潮,艺术家的创作重点从对生活的批判转换到对生活感受的表达,大多数的艺术家都综合运用新型媒介,创作能与公众互动的艺术作品。如彼得·厄斯金通过在建筑环境中安装激光切割棱镜反映自然、建筑、人类的关系。90年代后期艺术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各种双年展开始兴起,中国艺术家的灯光艺术作品开始崭露头角。21世纪以来现代社会趋于稳定,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创作出许多节能环保主题的灯光交互艺术作品。这个时期的灯光交互艺术还呈现出开放性、大众化、兼容性强等特点,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趋势,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们在实验室开展的试验,逐渐涌现出很多商业研发中心。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880970354&di=3df08e913ff3100385411ae0bd94ee9c&imgtype=0&src=http%3A%2F%2Fn1.itc.cn%2Fimg8%2Fwb%2Frecom%2F2016%2F08%2F26%2F147220399672833009.JPEG

(彼得·厄斯金灯光装置作品《 切割棱镜》)

2.灯光交互艺术的设计原则

在对设计原则的辨析中,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总结出灯光交互艺术的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适用的光艺术。灯光交互艺术是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有着亦艺术亦设计的双重身份,运用适用性原则去优化它纯艺术中的不实用因素,提高适用性,是其设计中需要首先考虑的一环。提高灯光交互艺术的适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光源使用科学化,可从光源的光学性能、美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展示性能展开验证。第二,光效设计人性化。灯光交互艺术的形式应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层面。第三,城市形象一体化。灯光交互艺术应有机的融合城市空间,与城市文脉、城市基础建设相协调,还应与日间的城市相协调。

第二个原则是互动式的光演绎。互动是灯光交互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主要的区别。从互动形式上来说,灯光交互艺术创作是公众与光、光与艺术家、艺术家与公众三者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活动。此三对交互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共同建构了灯光交互艺术的交互链。从交互操作上来说,我根据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的交互设计原则,将易用的交互操作流程归纳为可视认知、匹配与限制和有效反馈三个步骤。从互动体验上来说,沉浸式体验是灯光交互艺术的终极目标,可以从场景化营造、角色代入感、情感化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打造。

灯光交互艺术的交互操作流程

第三个原则是生态可持续性。现代灯光交互艺术秉承着可持续的理念,从造物的基础——创作材料开始导入设计思维,在资源消耗、人因体验、艺术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在资源消耗轻量化方面,我们可以从使用生态化材料和废旧材料两个方面入手,从创作源头解决灯光交互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人因体验适度化方面,应尽量减少过度亮化和噪声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可从时间、空间和传播途径三个维度进行考量。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优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灯光交互艺术与环境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一方面,灯光交互艺术应该主动融入环境、适应环境,不应与空间环境产生割裂。另一方面,灯光交互艺术应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我们期待艺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担当更多、更有用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装饰。

    

灯光交互艺术的生态可持续性

3.灯光交互艺术的设计方法

在对设计方法的辨析中,从主题概念、光媒类型、交互方式、艺术表达、技术优化和安全考量六个维度进行考量。

1111.jpg

灯光交互艺术的设计方法

第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方向与基调,作者将灯光交互艺术常见的设计主题归纳为城市文化主题、社会公益主题和娱乐体验主题,并对其特点和优化方法分别做阐述。第二,根据灯光交互艺术的展现形式将其分为互动装置和互动投影两种类型。互动装置是指有着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形态的灯光交互艺术,又可细分为动力型、拼装型、感应型和多点触控。互动投影又可细分为建筑投影、平面投影、立体投影、动态捕捉和非实体投影五种类型第三,灯光交互艺术的交互方式有声感交互、触感交互和体感交互。声感交互实现声音视觉化,丰富感官的层次性。触感交互的结果可控,减少出错的可能性。体感交互更加轻松、自然且更具科技感。第四,灯光交互艺术的造型,一方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形式法则,遵循传统的点线面体四大形式要素和重复、渐变、夸张、对比等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光的虚拟性使它的造型有了多样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范式,更多的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表达观念与思想。

灯光交互艺术的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大致可归纳为多媒体材料、自然材料、人造材料三大类。光影是灯光交互艺术特有的视觉语言。首先,通过明暗对比强化轮廓,突出视觉中心;其次,通过虚实相生丰富视觉层次;最后,通过光色变化影响人们的情绪。第五,灯光交互艺术的技术路径可分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媒体呈现三步。对受众的信息采集是技术路径的第一步,涉及到的采集设备有图像、声音、触控和体感。数据处理是整个技术路径中的核心部分。常见的数据处理有视听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动力交互技术和软件技术。媒体呈现是灯光交互艺术最终的呈现效果,要通过人工光源来实现。常用的有LED光源、传统光源、工程投影灯和激光。创作中要根据艺术作品类型的不同选取合适的光源。第六,对于灯光交互艺术的安全考量也要重视,不仅要保证创作过程和体验过程都是安全的,杜绝漏电、火灾安全隐患,而且要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

总结与思考:

灯光交互艺术对空间场所具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地域选址、时域跨度、空间容量等硬性指标,还要考虑文化氛围、公众流量、受众定位等软性指标。但在操作中,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其次,灯光交互艺术的综合属性要求创作者具备完备的知识储备和跨专业的学科背景,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学科都将成为灯光交互艺术创作的有力支撑。但国内的艺术家多以个人创作为主,在合作模式和知识结构方面还有待提升。

最后,灯光交互艺术是与人互动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受众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公民修养素质,才能真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设计思想,并在互动过程中彰显文明素质,对艺术创作加以呵护,展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气度,而非狭隘的个人活动。

 

张健老师评语:

课题关注新媒体艺术视域下的灯光艺术,并聚焦于“灯光交互艺术”这一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其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及在商业营销、景观设计、夜间文创旅游等领域中创新应用的可能性,其思考夯实与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实践路径及设计方法。

 

 

毕业设计作品4

论文与设计题目:生成艺术研究

 

设计者:吴晨婧    指导老师:蔡新元

02f0f030275f537fb16ad6551e7e7ee

 

设计概要:

研究包括四部分主要内容——首先从“生成”的概念辨析出发,探讨其在计算机科学、艺术学和设计学中的特点,并以此梳理其作为一种综合性创作方法的发展脉络;其次,通过对系统科学中复杂性理论的借用,来分析生成系统的技术特质与观念特质,从而归纳出生成艺术非线性、复杂性、自适性与涌现性的语言特征,总结出生成式的创作策略与实践路径;再次,将生成与设计相关联,探讨生成式设计的发展与创作方法,落脚于其平台信息化、结构仿生化、材料可持续化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当代生成式设计与20世纪科学理论的内在关联;最后,通过回溯人工智能及算法生成美学的历史,探讨即将到来的强人工智能时代中设计将面临的革新,同时从作者身份的维度来看设计智能化中的争议与矛盾。

 

方案展示:

1.生成艺术溯源

“生成的”(generative)在视觉层面主要有三层含义:计算机领域的图形、图像、字体和其他视觉内容等的数字自动化创造;艺术学领域中,泛指非人为的自动化创作方法;设计学领域中,多为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设计对象进行自动分析、实景模拟和方案产出的设计方法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还处于无意识创作的阶段时,生成系统便已经客观存在;当数学(尤其是几何学)的发展帮助人类获取了关于美学的理性认知后,艺术界与设计界掀起对秩序和理性的追求,有目的地使用几何形的自组织规律;直到计算机被发明,信息技术全面介入了人类生活,打造服务于不同目标的数字化生成系统成为可能,生成艺术便成为了在当代被广泛使用的创作方法。

IMG_256

(孕育阶段-通过手工算法创作的几何呈现-伊朗雅兹德Jame清真寺内的瓷砖艺术)

“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图片搜索结果

(前数字阶段-通过数学规律创作的视错觉平面艺术-埃舍尔于1953年创作的《螺旋》)

(数字阶段-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参数调节的椅子设计)

 

(弱人工智能阶段-通过生成对抗网络训练的椅子设计演示)

 

2.生成艺术的语言特征

生成艺术从其诞生伊始就与计算机科学密不可分。其依托于算法和电子系统的创作方式,在思想上主要受到复杂性理论中关于非线性、混沌、涌现、自适应等理论的启发;在特征上融合了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进行了彻底解构,同时将形式主义作为系统过程而复兴;在技术手段上,主要依靠算法模型和对数学、生物学概念的借用来解决各种综合性技术问题。

系统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生成”概念的核心围绕有自主创造能力的系统(System)展开,如何使这个系统发生、运转,则涉及到了系统概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复杂性研究主导了艺术学科中关于生成系统的讨论——通常从非线性思维对学科研究范式的颠覆性出发,经由对复杂性理论中对“系统”和自适应模型的辨析,归纳出广泛存在于生成系统中的涌现机制——呈现生成系统从思想根源到运作机制的四个特征,以此将生成艺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方式来理解和探讨。

生成系统的四个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将客观世界的运作规律解释为系统,而系统具有的包罗万象的复杂性。自适应理论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内涵之一,其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Agent)。通过与环境和系统内其他主体进行交流、互动,主体能够学习积累经验。在主体根据习得的经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时,系统的自适应性便显现出来;同时,诸多不断变化的个体使系统从整体层面上产生新的特性,从而造就了复杂性。

复杂适应系统的逻辑层次

 

20世纪后期,基于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理论所产生的生物建模理论催生了涌现理论(Emergence)。根据涌现理论引导的思维方式,许多基础性的议题都可以被作为系统来讨论,如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科学、艺术趋势、传播网络等。而如果将艺术实践作为系统来研究,则会发现其内部也有大量的有机的、动态的艺术符号相互作用,从而在艺术的整体层面产生新的属性与效果。

复杂性与系统关系_06

系统涌现性的产生过程

 

3.生成艺术的设计干预

生成在设计领域的早期展现是参数化辅助设计,在CAD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时,生成式设计作为对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反向补充而出现,生成系统在数字语境下衍生出了独特的形式特点,其原因在于:一是目前的编程环境对非专业人士愈发友好;二是生成式的迭代设计过程能够为许多复杂问题创建解决方案;三是生成式设计的仿生特点能够最大化材料利用率。生成工具的这三个优势共同造就了生成式设计的创作特点,即信息化创作平台、仿生式结构形态与可持续环保材料。

“生成”重新定义的设计流程

 

三种模型实际上代表了设计从传统迈向生成的过程。模型1代表传统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由实心体块构成,重量达10.3KG;模型2使用了程序自动运算的、规则的栅格结构将重量减少一半;模型3是标准的生成式设计,通过向输入需求的物理参数来模仿自然界生物的结构,探索出结构效率最高的形态,重量较传统设计的模型减少了三分之二,从造型上也展现出流动、轻盈、柔软的姿态,仿佛有机生命体的骨骼。由传统建模向生成式建模过渡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栅格结构带来的“轻质量”和“轻造型”

使用生成式软件的椅子设计对比

 

Netfabb为代表的增材制造设计工具能够将设计参数与制造参数整合在统一的软件环境中,为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使用增材制造过程优化、验证和成功生产模型所需的所有工具。从此类软件的工作流程来看,与3D打印结合的生成式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模块,一方面,通过输入参数由算法生成形态;另一方面,内置引擎不断分析其物理参数以优化制造的可行性。

3D打印结合的生成式设计软件特点

 

4.生成艺术的未来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艺术家们逐渐尝试使用电脑创作艺术作品,强调关于系统设计的产生、美感和连贯性,“生成美学”的思想沿革至今。在当代,智能化生成软件可通过不同的物理预设模组,实时、动态地改进方案;同时,愈发强大的内存和优化方式能够帮助设计师在短时间内方便地创建最有效的测试设计。

next-rem5

微软的“下一幅伦勃朗”项目

 

“下一幅伦勃朗”创作流程

 

在高智能的语境下,生成系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都突破了以往,与此同时,也为未来创作中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工智能创造力蕴含在审美范式的转换之下,作品背后的理念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同时,人工智能将艺术的本质问题抛回给人类,即艺术史维度的“艺术家”是人或机器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于观赏者头脑中的构想。

评判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家的五个特征

 

总结与思考:

研究的不足与欠缺之处有几方面:1)在众多影响生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中,本研究主要从复杂性范式维度深入探讨其特质,但对于其它对生成艺术影响颇深的学科理论短篇幅介绍,尚未深入剖析;2)生成艺术分支门类众多,但本文由于篇幅和作者视域限制,未能详尽、细致地梳理各分支;3)在设计方法讨论的层面上,对于已经颇具理论框架的交叉学科生成式设计(如工业设计、建筑学、规划学等),由于作者的视域和知识储备有限,尚未能进行多视角对比归纳出更加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随着计算机智能的发展,生成艺术作为一个历史尚短的概念将被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其历史、特征和发展的探究将有更多层次的视角与维度,而基于生成艺术的设计实践也将逐渐系统化、专业化。

 

蔡新元老师评语:

生成艺术从自然的嬗变法则中抽象出计算机技术的生成,又指向未来的人工智能的心灵。其不仅是科学技术的,更是艺术创想的。选题就生成艺术的历史渊源、语言特征、设计阐发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思考,并形成一定的独到见解,是对生成艺术理论的丰富及对生成设计的雏形建构。

 

 

毕业设计作品5

论文与设计题目:新媒体户外音乐节设计研究

——以华中大“光影耀喻园”音乐节活动为例

 

设计者:章冕    指导老师:张健

 

设计概要:

华中大图书馆作为我校的地标性建筑。通过对现场环境、建筑特点的调研分析,并结合自身设计实践,对光影耀喻园户外音乐节进行研究。光影耀喻园户外音乐节目前已经成为华中大毕业季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突破传统的户外音乐节举办模式,加入了媒体艺术的元素,使得活动具有沉浸感、互动性。作为华中地区高校首次使用新媒体艺术与户外音乐节的结合,体现出华中大不断勇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户外活动跨界的创举。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校园文化活动典范之一,可为其他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案例参考和经验积累。

 

方案展示:

1.前期分析

设计策略:本次光影耀喻园户外音乐节分别从舞台设计、体验设计和互动设计三个角度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在舞台设计上,打造灵活多变的舞台组合模式,突破传统舞台布景方式,探索舞台与空间的更多结合模式;在体验设计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华中大图书馆相辅相成,利用特殊的投影模式打造沉浸式的表演模式;在互动设计上,提高表演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加入实时互动影像及弹幕上墙活动,增加活动的参与性。

设计策略分析

 

场地空间:本次华中大光影耀喻园户外音乐节活动,与华中大艺术团交响乐团进行配合演出共同完成。由于本次活动需要加入新媒体投影技术,因此,演出空间的选择既要满足具有搭建舞台的空间,同时还要具备对建筑单体的投射条件,建筑表皮不易过多遮挡或是异形,以及具备搭建投影控制台设备的距离空间。经过对校内建筑的集体筛选和考察后,最终选择图书馆作为本次活动的演出空间。

场地选择分析

 

幕布选择:本次活动的幕布选择上突破了传统的幕布式、Led电子屏,而是选用建筑物表皮本身进行利用。华中大图书馆表面运用到了劈离砖,建筑表面无釉朴实典雅、大方,较为平整,且无反射弦光,具有显色度,有利于投影机的影像显示,有利于数字影像的投射。

建筑表皮实景图

投影选区与遮罩图

投影仪器:光影耀喻园选用的是DLP技术, DLP采用数字光学成像原理,将源图像数字化。DLP最大特点便是数字优势,利用数字化在视觉影像显示上的对比度、亮度、平稳性性都非常出色,有利于户外音乐节这种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的投射工作。

“光影耀喻园”投影机参数

DLP技术成像分析

 

灯光设备:图书馆两侧各放置10台光束灯,中间区域放置24台光束灯,灯具选用330W摇头电脑光束灯,电脑光束灯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它的优点在于灯体转动带动光束运动,且灯头可实现转动范围大,最多可达到360°旋转。

光束灯参数

光束点位图与光束灯示意

 

2.现场展示

现场控制:华中大校内交通道路设置多为字形,校内主要干道车流量及人口流动较大。而图书馆的地理位置交通方便,且具备人口疏散和聚集的功能,为在此举办大型户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除此之外,本次活动还需要做好发生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做到防患未然,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急安全措施主要涵盖的职责包括:不间断巡逻、处理突发状况、应急消防检查、处理医疗状况等。

区位分析图

应急安全措施分析图

 

主题选择:本届音乐节以森林印象为主线,诠释了华科大作为森林大学独特的艺术魅力,由数字投影所营造的三维的奇幻空间与古典音乐,是艺术与科学的再一次完美融合。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效果图:
图层 25图层 26

总结与思考:

在本次项目实践中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加入互动性元素,利用实时互动进行可视化展现,但还是不足以调动观众积极参与。根据项目评估可适当增加有趣互动装置,观众直接进行肢体接触,从而进一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在今后的设计中还需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创造更多有趣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艺术是新型的且特别艺术形式,它具有多重性和创新性的特质。因此,我相信在将来新媒体音乐节设计的范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精彩和丰富。

 

张健老师评语:

选题关注新媒体艺术对户外音乐节的影响,探索以主体文化形象建立为目标的户外音乐节中新媒体艺术的功能与设计方法。课题着重从舞美设计、体验设计、互动设计等维度进行了讨论,并基于华科校园音乐节的新媒体设计进行了实践。其经验对相关领域的设计实践具有益的参考价值。

 

 

 

图文编辑:张萌、陈纯、孙锦、吴晨婧、章冕

图文审核:张健、任康丽

yh86银河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我校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