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超 金韬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坐落于武汉东湖落雁岛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都有哪些特色和亮点?下面请跟随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的镜头来一探究竟。
俯瞰展馆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供图
乘车环东湖绿道来到落雁景区与磨山景区交界处,只见一座造型别致的展馆掩映在一片水杉林中。展馆建筑以“湿地鸿浩,观四面风景、迎八方来客”为主题,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双曲面屋面演绎成一幅栖霞落雁、振翅流连的绝美景象。
展馆设计方案构思 李保峰教授建筑工作室供图
该展馆由我校yh86银河国际教授,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保峰作为主创进行设计。“我们参照水鸟翅膀的形态,结合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举折曲线,设计了出檐深远的单坡屋顶,在面对大湖面的单坡高侧空间中设置夹层,形成观景平台;我们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彻上露明造’逻辑,特意暴露全部结构,以展现屋檐之下极具表现力的木结构体系。”李保峰教授向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介绍道,建筑竣工之后,有人看出了飞鸟展翅的动势: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有人看出了湖北出土之编钟的影子,有人看出了钢琴键盘的隐喻,也有人看出了楚文化的特征;还有人看出了九头鸟的气势: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建筑形态的多义性解读赋予了建筑更多的内涵。
原建筑照片 李保峰教授建筑工作室供图
据了解,展馆由废旧水厂改造而成,分为三个展厅,总面积860㎡。虽然水厂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在深深的院落中,杉树林的陪伴下守护着落雁景区。它因水而生,今天又因湿地重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杉树林与水厂,展馆保留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通过新的材料与构造使其新生,并将水厂最具特点的过滤池与设备加以保留。同时在景观设计上,100%保留现有池杉,并通过节能、净化、海绵一系列措施,打造最生态化的景观。
一号展厅内 回溯中国履约30载历程 符超 摄
一号展厅内 观众参观重庆梁平小微湿地前后对比 符超 摄
一号展厅里,观众可通过各类展览、互动视频等,了解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以来在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回溯中国履约30载的光阴历程。
二号展厅内三维显示屏 符超 摄
二号展厅为“湿地感知厅”,通过“声、色、香、味、触、法”六感,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如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号展厅内 观众体验湿地的颜色展区 符超 摄
在这里,观众侧耳可倾听百鸟齐鸣,俯身可轻嗅植物幽香,伸手可解锁湿地盲盒……走进“色”感展区,还有智能摄像头可实时捕捉识别观众的衣服颜色,并在LED屏幕上同步呈现同色调的湿地画面,新奇有趣的互动形式,令参展人员惊叹不已。
二号展厅内展示的植物样本散发着湿地的幽香 符超 摄
二号展厅内展示的“湿地盲盒” 符超 摄
“湿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湿地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修复过程将投入数倍的代价,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将湿地保护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来做。”参观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张明祥感慨道,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载体,与人居环境改善、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湿地保护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对普通市民来讲,保护湿地就是从保护周边环境做起。
↑二号展厅内展示的12个国际重要湿地水样 符超 摄
据悉,为引导更多市民了解湿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未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将作为大会重要成果,免费向公众开放。